神经网络量化初探——后训练量化


卷积层量化

卷积网络最核心的要素是卷积,前文虽然有提及卷积运算的量化,但省略了很多细节,本文继续深入卷积层的量化。

这里我们继续沿用之前的公式,用 $S$、$Z$ 表示 scale 和 zero point,$r$ 表示浮点实数,$q$ 表示定点整数。

假设卷积的权重 weight 为 $w$,bias 为 $b$,输入为 $x$,输出的激活值为 $a$。由于卷积本质上就是矩阵运算,因此可以表示成:
$$
a=\sum_{i}^N w_i x_i+b \tag{1}
$$
由此得到量化的公式:
$$
\begin{align}
S_a (q_a-Z_a)=\sum_{i}^N S_w(q_w-Z_w)S_x(q_x-Z_x)+S_b(q_b-Z_b) \tag{2} \newline
q_a=\frac{S_w S_x}{S_a}\sum_{i}^N (q_w-Z_w)(q_x-Z_x)+\frac{S_b}{S_a}(q_b-Z_b)+Z_a \tag{3}
\end{align}
$$
这里面非整数的部分就只有 $\frac{S_w S_x}{S_a}$、$\frac{S_b}{S_a}$,因此接下来就是把这部分也变成定点运算。

对于 bias,由于 $\sum_{i}^N (q_w-Z_w)(q_x-Z_x)$ 的结果通常会用 int32 的整数存储,因此 bias 通常也量化到 int32。这里我们可以直接用 $S_w S_x$ 来代替 $S_b$,由于 $S_w$、$S_x$ 都是对应 8 个 bit 的缩放比例,因此 $S_w S_x$ 最多就放缩到 16 个 bit,用 32bit 来存放 bias 绰绰有余,而 $Z_b$ 则直接记为 0。

因此,公式 (3) 再次调整为:
$$
\begin{align} q_a&=\frac{S_w S_x}{S_a}(\sum_{i}^N(q_w-Z_w)(q_x-Z_x)+q_b)+Z_a \notag \newline &=M(\sum_{i}^N q_wq_x-\sum_i^N q_wZ_x-\sum_i^N q_xZ_w+\sum_i^NZ_wZ_x+q_b)+Z_a \tag{4} \end{align}
$$
其中,$M=\frac{S_w S_x}{S_a}$。

根据上一篇文章的介绍,$M$ 可以通过一个定点小数加上 bit shift 来实现,因此公式 $(4)$ 完全可以通过定点运算进行计算。由于 $Z_w$、$q_w$、$Z_x$、$q_b$ 都是可以事先计算的,因此 $\sum_i^N q_wZ_x$、$\sum_i^NZ_wZ_x+q_b$ 也可以事先计算好,实际 inference 的时候,只需要计算 $\sum_{i}^N q_wq_x$ 和 $\sum_i^N q_xZ_w$ 即可。

  • 为何可以用 $S_xS_w$ 来代替 $S_b$ ?
  • $Z_b$ 为啥又可以直接记为 0?

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,$S$ 和 $Z$ 只是充当 $r$ 和 $q$ 之间转换的桥梁而已,只要保证 $r$ 经过 $S$、$Z$ 变换后得到 $q$,而这个 $q$ 经过 $S$ 和 $Z$ 可以反变换到同样的 $r$ 即可。

举个例子,假设 $r \in [-1, 1]$,$q \in [0, 255$],那么 $S=\frac{2}{255}$、$Z=128$,在这种情况下,一个 [-1, 1] 区间的实数,完全可以通过 $S$ 和 $Z$ 换算到 [0, 255] 区间的整数,反过来也一样。

但是,如果对 $q$ 的范围做下限制,限制到 [0, 100],这个时候 $S=\frac{2}{100}$、$Z=50$。次时,$r$ 和 $q$ 依然可以相互转换,我们同样可以根据这个 $q$ 去做量化运算,只要保证 $S=\frac{2}{100}$、$Z=50$,最后还是能换算回原来的 $r$。但为什么我们不这么做呢?很显然,这种做法对精度损失极大,因为我们把 $r$ 的所有信息都压缩到更小的 [0, 100] 区间了,比原来的 [0, 255] 少了一半的信息带宽。

好了,现在回到 bias,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。$S_{b}$ 和 $Z_{b}$ 的数值怎么取,其实无所谓,只要保证 $r$ 和 $q$ 之间相互转换就可以。所以我们就用 $S_xS_w$ 来代替 $S_b$,然后把 $Z_b$ 置 0,此时,对于量化后的 $q_{bias}$,我们是可以重新换算回 $r_{bias}$ 的,因此这个 $S_b$ 和 $Z_b$ 的取值是完全可行的。

这么做的代价是什么呢?我们假设所有的 $r \in [-1, 1]$,那么 $S_xS_w=\frac{4}{2^{16}}$,而由于 bias 是用 32bit 来存储的,本来 $S_b=\frac{2}{2^{32}}$,因此这个放缩系数直接砍掉了一半的信息量,相当于把 bias 量化到了 16bit 了,因此会带来一定的精度损失。不过,大部分情况下这点损失是可以忽略的,对效果影响不大,而代码实现上却可以更加高效,因此,这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操作了。

卷积网络量化流程

了解完整个卷积层的量化,现在我们再来完整过一遍卷积网络的量化流程。

我们继续沿用前文的小网络:

img

其中,$x$、$y$ 表示输入和输出,$a_1$、$a_2$ 是网络中间的 feature map,$q_x$ 表示 $x$ 量化后的定点数,$q_{a1}$ 等同理。

在后训练量化中,我们需要一些样本来统计 $x$、$a_1$、$a_2$ 以及 $y$ 的数值范围「即 $min$, $max$」,再根据量化的位数以及量化方法来计算 scale 和 zero point。

本文中,我们先采用最简单的量化方式,即统计 $min$、$max$ 后,按照线性量化公式:
$$
\begin{align}
S = \frac{r_{max}-r_{min}}{q_{max}-q_{min}} \tag{5} \newline
Z = round(q_{max} - \frac{r_{max}}{S}) \tag{6}
\end{align}
$$
来计算 scale 和 zero point。

注意:

  • 需要注意的是,除了第一个 conv 需要统计输入 $x$ 的 $min$、$max$ 外,其他层都只需要统计中间输出 feature 的 $min$、$max$ 即可。
  • 对于 relu、maxpooling 这类激活函数来说,它们会沿用上一层输出的 $min$、$max$,不需要额外统计,即上图中 $a_1$、$a_2$ 会共享相同的 $min$、$max$ 「为何这些激活函数可以共享 min max,以及哪些激活函数有这种性质,之后有时间可以细说」。

因此,在最简单的后训练量化算法中,我们会先按照正常的 forward 流程跑一些数据,在这个过程中,统计输入输出以及中间 feature map 的 $min$、$max$。等统计得差不多了,我们就可以根据 $min$、$max$ 来计算 scale 和 zero point,然后根据公式 $(4)$ 对一些数据项提前计算。

之后,在 inference 的时候,我们会先把输入 $x$ 量化成定点整数 $q_x$,然后按照公式 $(4)$ 计算卷积的输出 $q_{a1}$,这个结果依然是整型的,然后继续计算 relu 的输出 $q_{a2}$。对于 fc 层来说,它本质上也是矩阵运算,因此也可以用公式 $(4)$ 计算,然后得到 $q_y$。最后,根据 fc 层已经计算出来的 scale 和 zero point,推算回浮点实数 $y$。除了输入输出的量化和反量化操作,其他流程完全可以用定点运算来完成。

Pytorch实现

基础量化函数

首先,我们需要把量化的基本公式,也就是公式 $(5)$$(6)$ 先实现:

# 计算量化比例和零点的函数
def calcScaleZeroPoint(min_val, max_val, num_bits=8): # 最小值 最大值 比特数
    qmin = 0. # 初始化量化的最小值为0
    qmax = 2. ** num_bits - 1. # 初始化量化的最大值为2的比特数次方减一
    scale = (max_val - min_val) / (qmax - qmin) # S=(rmax-rmin)/(qmax-qmin)

    zero_point = qmax - max_val / scale # Z=round(qmax-rmax/scale)

    if zero_point < qmin: # 如果计算出的零点小于最小值,则将其设为最小值
        # zero_point = qmin
        zero_point = torch.tensor([qmin], dtype=torch.float32).to(min_val.device) # 将最小值包装为一个张量
    elif zero_point > qmax:
        # zero_point = qmax
        zero_point = torch.tensor([qmax], dtype=torch.float32).to(max_val.device)
    
    zero_point.round_() # 将零点进行四舍五入,可以将其调整为最接近的整数值,从而保证量化后的结果是离散的整数

    return scale, zero_point

def quantize_tensor(x, scale, zero_point, num_bits=8, signed=False):
    if signed: # signed参数为True时,表示有符号整数表示量化结果,表示正负范围内的整数值
        qmin = - 2. ** (num_bits - 1)
        qmax = 2. ** (num_bits - 1) - 1
    else: # 表示无符号整数表示量化结果
        qmin = 0.
        qmax = 2. ** num_bits - 1.
 
    q_x = zero_point + x / scale
    q_x.clamp_(qmin, qmax).round_() # q=round(r/S+Z) clamp_()函数是一个张量操作函数,用于将张量的值限制在指定的范围内
    
    return q_x

前面提到,在后训练量化过程中,需要先统计样本以及中间层的 $min$、$max$,同时也频繁涉及到一些量化、反量化操作,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功能都封装成一个 QParam 类:

class QParam(nn.Module):

    def __init__(self, num_bits=8):
        super(QParam, self).__init__()
        self.num_bits = num_bits
        scale = torch.tensor([], requires_grad=False) # 创建scale
        zero_point = torch.tensor([], requires_grad=False) # 创建zero_point
        min = torch.tensor([], requires_grad=False) # 创建min
        max = torch.tensor([], requires_grad=False) # 创建max
        # 四个tensor对象注册为QParam类的缓冲区(buffer)
        # 在PyTorch中,注册为缓冲区的tensor对象会被自动跟踪,并且在模型的状态字典中进行保存和加载。 
        # 即意味着在保存和加载模型时,这些tensor对象的值也会被保存和加载,不会丢失。 
        # 这些tensor对象的值在不同的模块和方法之间共享,方便访问和使用。 
        self.register_buffer('scale', scale)
        self.register_buffer('zero_point', zero_point)
        self.register_buffer('min', min)
        self.register_buffer('max', max)

    # 更新最大值、最小值、缩放因子和零点
    def update(self, tensor):
        # 检查当前的最大值是否为空或者小于tensor的最大值,如果是,则将最大值更新为 tensor 的最大值
        if self.max.nelement() == 0 or self.max.data < tensor.max().data:
            self.max.data = tensor.max().data
        self.max.clamp_(min=0)
        
        if self.min.nelement() == 0 or self.min.data > tensor.min().data:
            self.min.data = tensor.min().data
        self.min.clamp_(max=0)
        # 获得计算出的 S 和 Z
        self.scale, self.zero_point = calcScaleZeroPoint(self.min, self.max, self.num_bits)
    
    def quantize_tensor(self, tensor):
        return quantize_tensor(tensor, self.scale, self.zero_point, num_bits=self.num_bits) # 返回 q=round(r/S+Z)

    def dequantize_tensor(self, q_x):
        return dequantize_tensor(q_x, self.scale, self.zero_point) # 返回 y=S*(q-Z)

    def _load_from_state_dict(self, state_dict, prefix, local_metadata, strict, missing_keys, unexpected_keys, error_msgs):
        key_names = ['scale', 'zero_point', 'min', 'max']
        for key in key_names:
            value = getattr(self, key) # 获取key对应的值,并给value
            value.data = state_dict[prefix + key].data # 如果 prefix 为"model.", key 为"scale",那么完整的键名称就是"model.scale"。
            state_dict.pop(prefix + key) # 从字典中删除该键,以确保不会重复加载相同的参数

    # 字符串拼接
    def __str__(self): 
        info = 'scale: %.10f ' % self.scale
        info += 'zp: %d ' % self.zero_point
        info += 'min: %.6f ' % self.min
        info += 'max: %.6f' % self.max
        return info

量化网络模块

下面要来实现一些最基本网络模块的量化形式,包括 conv、relu、maxpooling 以及 fc 层。

首先我们定义一个量化基类,这样可以减少一些重复代码,也能让代码结构更加清晰:

class QModule(nn.Module):

    def __init__(self, qi=True, qo=True, num_bits=8):
        super(QModule, self).__init__()
        if qi:
            self.qi = QParam(num_bits=num_bits)
        if qo:
            self.qo = QParam(num_bits=num_bits)

    def freeze(self):
        pass

    def quantize_inference(self, x):
       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('quantize_inference should be implemented.')
  • 首先是 __init__ 函数,除了指定量化的位数外,还需指定是否提供量化输入 (qi) 及输出参数 (qo)。在前面也提到,不是每一个网络模块都需要统计输入的 min、max,大部分中间层都是用上一层的 输出参数 来作为自己的 输入参数 的,另外有些中间层的激活函数也是直接用上一层的 qi 来作为自己的 qi 和 qo。
  • 其次是 freeze 函数,这个函数会在统计完 min、max 后发挥作用。正如上文所说的,公式 (4) 中有很多项是可以提前计算好的,freeze 就是把这些项提前固定下来,同时也将网络的权重由浮点实数转化为定点整数
  • 最后是 quantize_inference,这个函数主要是量化 inference 的时候会使用。实际 inference 的时候和正常的 forward 会有一些差异,可以根据之后的代码体会一下。

下面重点看量化卷积层的实现:

class QConv2d(QModule):
    
    def __init__(self, conv_module, qi=True, qo=True, num_bits=8):
        super(QConv2d, self).__init__(qi=qi, qo=qo, num_bits=num_bits)
        self.num_bits = num_bits
        self.conv_module = conv_module
        self.qw = QParam(num_bits=num_bits) # 统计weight的min、max以及对weight进行量化用的
        self.register_buffer('M', torch.tensor([], requires_grad=False))  # 将M注册为buffer

    def freeze(self, qi=None, qo=None):
        
        if hasattr(self, 'qi') and qi is not None: # 如果存在qi属性但是qi参数不为None,则说明在初始化函数中已经提供了qi参数
            raise ValueError('qi has been provided in init function.')
        if not hasattr(self, 'qi') and qi is None: # qi属性未被提供,需要被提供
            raise ValueError('qi is not existed, should be provided.')

        if hasattr(self, 'qo') and qo is not None: # 如果存在qo属性但是qo参数不为None,则说明在初始化函数中已经提供了qo参数
            raise ValueError('qo has been provided in init function.')
        if not hasattr(self, 'qo') and qo is None: 
            raise ValueError('qo is not existed, should be provided.')
        # 提供 qi 和 qo 属性
        if qi is not None:
            self.qi = qi
        if qo is not None:
            self.qo = qo
        # 公式中的 M 实现公式    
        self.M.data = (self.qw.scale * self.qi.scale / self.qo.scale).data
        # 对权重进行量化
        self.conv_module.weight.data = self.qw.quantize_tensor(self.conv_module.weight.data)
        self.conv_module.weight.data = self.conv_module.weight.data - self.qw.zero_point
        # 对bias进行量化
        self.conv_module.bias.data = quantize_tensor(self.conv_module.bias.data, scale=self.qi.scale * self.qw.scale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ero_point=0, num_bits=32, signed=True)

    # 前向传播函数
    def forward(self, x):
        if hasattr(self, 'qi'):
            self.qi.update(x)
            x = FakeQuantize.apply(x, self.qi)
        # 更新 qw
        self.qw.update(self.conv_module.weight.data)
        # 得到卷积结果
        x = F.conv2d(x, FakeQuantize.apply(self.conv_module.weight, self.qw), self.conv_module.bias, 
                     stride=self.conv_module.stride,
                     padding=self.conv_module.padding, dilation=self.conv_module.dilation, 
                     groups=self.conv_module.groups)

        if hasattr(self, 'qo'):
            self.qo.update(x)
            x = FakeQuantize.apply(x, self.qo)

        return x
    # 量化推理函数 公式(7)
    def quantize_inference(self, x):
        x = x - self.qi.zero_point
        x = self.conv_module(x)
        x = self.M * x
        x.round_() 
        x = x + self.qo.zero_point        
        x.clamp_(0., 2.**self.num_bits-1.).round_() # 限制x的取值,并进行取整操作
        return x
  • 首先是 __init__ 函数,可以看到我传入了一个 conv_module 模块,这个模块对应全精度的卷积层,另外的 qw 参数则是用来统计 weight 的 $min$、$max$ 以及对 weight 进行量化用的。

  • 其次是 freeze 函数,这个函数主要就是计算公式 $(4)$ 中的 $M$、$q_w$ 以及 $q_b$。由于完全实现公式 $(4)$ 的加速效果需要更底层代码的支持,因此在 pytorch 中我用了更简单的实现方式,即优化前的公式 $(4)$:
    $$
    q_a=M(\sum_{i}^N(q_w-Z_w)(q_x-Z_x)+q_b)+Z_a \tag{7}
    $$

  • 这里的 $M$ 本来也需要通过移位来实现定点化加速,但 pytorch 中 bit shift 操作不好实现,因此我们还是用原始的乘法操作来代替。

    注意: freeze 函数可能会传入 qi 或者 qo,这也是之前提到的,有些中间的模块不会有自己的 qi,而是复用之前层的 qo 作为自己的 qi。

  • 接着是 forward 函数,这个函数和正常的 forward 一样,也是在 float 上进行的,只不过需要统计输入输出以及 weight 的 min、max 而已。有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需要对 weight 量化到 int8 然后又反量化回 float,这里其实就是所谓的伪量化节点,因为我们在实际量化 inference 的时候会把 weight 量化到 int8,这个过程本身是有精度损失的 (来自四舍五入的 round 带来的截断误差),所以在统计 min、max 的时候,需要把这个过程带来的误差也模拟进去。

  • 最后是 quantize_inference 函数,这个函数在实际 inference 的时候会被调用,对应的就是上面的公式 (7)。注意,这个函数里面的卷积操作是在 int 上进行的,这是量化推理加速的关键「当然,由于 pytorch 的限制,我们仍然是在 float 上计算,只不过数值都是整数。这也可以看出量化推理是跟底层实现紧密结合的技术」。

完整的量化网络

我们定义一个简单的卷积网络:

class Net(nn.Module):

    def __init__(self, num_channels=1):
        super(Net, self).__init__()
        self.conv1 = nn.Conv2d(num_channels, 40, 3, 1)
        self.conv2 = nn.Conv2d(40, 40, 3, 1, groups=20) # 这里用分组网络,可以增大量化带来的误差
        self.fc = nn.Linear(5*5*40, 10)

    def forward(self, x):
        x = F.relu(self.conv1(x))
        x = F.max_pool2d(x, 2, 2)
        x = F.relu(self.conv2(x))
        x = F.max_pool2d(x, 2, 2)
        x = x.view(-1, 5*5*40)
        x = self.fc(x)
        return x

接下来就是把这个网络的每个模块进行量化,我们单独定义一个 quantize 函数来逐个量化每个模块:

class Net(nn.Module):

    def quantize(self, num_bits=8):
        self.qconv1 = QConv2d(self.conv1, qi=True, qo=True, num_bits=num_bits)
        self.qrelu1 = QReLU()
        self.qmaxpool2d_1 = QMaxPooling2d(kernel_size=2, stride=2, padding=0)
        self.qconv2 = QConv2d(self.conv2, qi=False, qo=True, num_bits=num_bits)
        self.qrelu2 = QReLU()
        self.qmaxpool2d_2 = QMaxPooling2d(kernel_size=2, stride=2, padding=0)
        self.qfc = QLinear(self.fc, qi=False, qo=True, num_bits=num_bits)

注意:这里只有第一层的 conv 需要 qi,后面的模块基本是复用前面层的 qo 作为当前层的 qi。

接着定义一个 quantize_forward 函数来统计 min、max,同时模拟量化误差:

class Net(nn.Module):
    
    def quantize_forward(self, x):
        x = self.qconv1(x)
        x = self.qrelu1(x)
        x = self.qmaxpool2d_1(x)
        x = self.qconv2(x)
        x = self.qrelu2(x)
        x = self.qmaxpool2d_2(x)
        x = x.view(-1, 5*5*40)
        x = self.qfc(x)
        return x

下面的 freeze 函数会在统计完 min、max 后对一些变量进行固化:

class Net(nn.Module):

    def freeze(self):
        self.qconv1.freeze()
        self.qrelu1.freeze(self.qconv1.qo)
        self.qmaxpool2d_1.freeze(self.qconv1.qo)
        self.qconv2.freeze(qi=self.qconv1.qo)
        self.qrelu2.freeze(self.qconv2.qo)
        self.qmaxpool2d_2.freeze(self.qconv2.qo)
        self.qfc.freeze(qi=self.qconv2.qo)

由于我们在量化网络的时候,有些模块是没有定义 qi 的,因此这里需要传入前面层的 qo 作为当前层的 qi。

最后是 quantize_inference 函数,就是实际 inference 的时候用到的函数:

class Net(nn.Module):
  
    def quantize_inference(self, x):
        qx = self.qconv1.qi.quantize_tensor(x)
        qx = self.qconv1.quantize_inference(qx)
        qx = self.qrelu1.quantize_inference(qx)
        qx = self.qmaxpool2d_1.quantize_inference(qx)
        qx = self.qconv2.quantize_inference(qx)
        qx = self.qrelu2.quantize_inference(qx)
        qx = self.qmaxpool2d_2.quantize_inference(qx)
        qx = qx.view(-1, 5*5*40)
        qx = self.qfc.quantize_inference(qx)
        out = self.qfc.qo.dequantize_tensor(qx)
        return out

这里我们会将输入 x 先量化到 int8,然后就是全量化的定点运算,得到最后一层的输出后,再反量化回 float 即可。

训练全精度网络

我们用 mnist 数据集来训练上面的网络:

device = torch.device('cuda' if torch.cuda.is_available() else 'cpu')

train_loader = torch.utils.data.DataLoader(
  datasets.MNIST('data', train=True, download=True, 
                 transform=transforms.Compose([
                   transforms.ToTensor(),
                   transforms.Normalize((0.1307,), (0.3081,))
                 ])),
  batch_size=batch_size, shuffle=True, num_workers=1, pin_memory=True
)

test_loader = torch.utils.data.DataLoader(
  datasets.MNIST('data', train=False, transform=transforms.Compose([
    transforms.ToTensor(),
    transforms.Normalize((0.1307,), (0.3081,))
  ])),
  batch_size=test_batch_size, shuffle=True, num_workers=1, pin_memory=True
)

model = Net().to(device)

具体训练细节比较简单,这里不再赘述。

训练完成后,我测试得到的准确率在 98% 左右。

后训练量化

这一部分代码在 post_training_quantize.py 中。

我们先加载全精度模型的参数:

model = Net()
model.load_state_dict(torch.load('ckpt/mnist_cnn.pt'))

然后对网络进行量化:

model.quantize(num_bits=8)

接下来就是用一些训练数据来估计 min、max:

def direct_quantize(model, test_loader):
    for i, (data, target) in enumerate(test_loader, 1):
        output = model.quantize_forward(data)
        if i % 200 == 0:
            break
    print('direct quantization finish')

简单起见,我们就跑 200 个迭代。

然后,我们把量化参数都固定下来,并进行全量化推理:

model.freeze()

def quantize_inference(model, test_loader):
    correct = 0
    for i, (data, target) in enumerate(test_loader, 1):
        output = model.quantize_inference(data)
        pred = output.argmax(dim=1, keepdim=True)
        correct += pred.eq(target.view_as(pred)).sum().item()
    print('\nTest set: Quant Model Accuracy: {:.0f}%\n'.format(100. * correct / len(test_loader.dataset)))

quantize_inference(model, test_loader)

由于很多细节都封装在量化网络的模块中了,因此外部调用的代码跟全精度模型其实很类似。

我自己测试了 bit 数为 1~8 的准确率,得到下面这张折线图:

img

发现,当 bit >= 3 的时候,精度几乎不会掉,bit = 2 的时候精度下降到 69%,bit = 1 的时候则下降到 10%。

这一方面是 mnist 分类任务比较简单,但也说明神经网络中的冗余量其实非常大,所以量化在分类网络中普遍有不错的效果「不过 bit =3 或 4 的时候效果依然这么好,让我依稀觉得代码里面应该有 bug,后续还要反复检查」。

总结

这篇文章主要补充了卷积层量化的细节,包括 bias 的量化,以及实际 inference 时一些优化的操作。并梳理了完整的卷积网络量化的流程。然后重点用 pytorch 从零搭建一个量化模型来帮助大家理解其中的细节,以及后训练量化算法的过程。代码是参考了这篇**文章**,加上自己拍脑袋构思的,存在很多不足之处,而且应该有不少 bug 存在,也欢迎大家指正。

参考


文章作者: QT-7274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QT-7274 !
评论
  目录